我認為經過合理的安排,人生是可以預知的;
 
也有人認為經過詳細的計畫,人生是可以控制的,這是不正確的,往往「人算不如天算」。
 

在辦公室、在工作場所,總是感嘆人生很不公平,為什麼別人做的盡是輕鬆、事少、錢多、責任輕的工作

 

而自己做的都是困難、繁雜、擔子重的不可能任務。事實呢?

 

夫妻、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合夥人之間,經常會有看法分歧、意見不合的情況,

 

殊不知,每個人的一生,正因為這些「看法分歧、意見不合」,而獲得成長的力量。

 

當然,爭執和歧見的本質,應是建設性的,非因一時情緒的爆發而衍生破壞性。

 

通常,當遇到具有挑戰性的對手,覺得勢均力敵時,才會全力以赴、奮發向上、引爆潛力。

 

批評、責備、怪罪你的人,不要把他們視為仇人,而是把他們當作可敬的對手,

 

世上若沒有這些人存在,我可能永遠在原地踏步。

 

改變,是因為對現狀不滿;進步,是為了更上一層樓。

 

有人說:「人比人,氣死人。」因而主張不要跟別人比,要自己跟自己比。

 

這真是天大的笑話!自己怎麼跟自己比呢?

 

主觀對主觀,仍是主觀。

 

老人不服老,醜人不認醜,懶人不知懶,沒有人會貶自己的,所以才說「謙虛是美德」。

 

基測、學測、高普考,全都是人比人,如果是自己跟自己比,孩子們還能上台、清、交嗎?還能進醫學系嗎?

 

北部的國中畢業生,擠破頭要考進建中、北一女、師大附中、武陵,

 

請問是哪些國中考上這類名校的畢業生較多?

 

當然是那些同儕競爭異常激烈的學校,至於欠缺競爭力的學校能擠進名校的學生,簡直就是鳳毛麟角。

 

台北聽奧才剛圓滿閉幕,各國高手齊聚一堂,不就為了一較高下、爭取佳績而來?

 

每個人的一生,需要:

    引導者:引領我們向前行,免得誤入歧途。

    批評者:能糾正我們的錯誤,避免陷入泥淖不可自拔。

    激勵者:隨時激發、鼓勵我們,尤其是當我們陷入谷底時能適時伸出援手。

    肯定者:我們的成功是出自別人的肯定,絕非自吹自 擂,有人主張要多加「自我肯定」以增強信心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過,善於自我肯定者,十之八九皆是過度膨脹者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要太自我肯定,多虛心的讓別人肯定,豈不更好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莊 璽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