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問日:然則數可逃乎?曰: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。詩書所稱,的為明訓。

    我教典中說:求富貴得富貴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長壽得長壽。

    夫妄語乃釋迦大戒,諸佛菩薩,豈誑語欺人?

【解】我問雲谷禪師道:「照你說來,究竟這個數,可以逃得過去麼?」

   禪師道:命由我自己造,福由我自己求(我造惡,自然祈福;吾修善,自然得福。)

   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,是的的確確,明明白白的好教訓。我們佛經裏說:『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

   富貴,要求兒女就得兒女,要求長壽就得長壽。』只要做善事,命就拘他不住了。因為『說謊』

   是佛家的大戒,豈有佛菩薩還會亂說假話,欺騙人呢?

余進曰:孟子言:求則得之,是求在我者也。道德仁義,可以力求;功名富貴,如何求得?

【解】我聽了之後,心中還不明白,又進一步問道:「孟子曾說:凡是求起來,就可得到的,這是說在

   我心裏可以做得到的事。若不在我心裏的事,那怎能一定求得到呢?譬如說道德仁義,那全是在

   我裏的,我立志要做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,自然我就成為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,這是我可以盡我

   之力去求的。要旁人肯給我,我纔可得到。倘旁人不肯給我,我就沒法得到,那末我怎樣可以求

   得呢?」

雲谷曰:孟子之言不錯,汝自錯解耳。汝不見六祖說: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;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。求

在我,不獨得道德仁義,亦得功名富貴;內外雙得,是求有益於得也。

【解】雲谷禪師道:「孟子的說不錯,但你解釋錯了。你不看見六祖慧能大師說:『所有各種福田,都

   決定在各人心裏。福離不開心,心外沒有福田可尋。所以種福種禍,全在自心。只要從心裏去求

   福,沒有感應不到的!』能向自己心裏去求,那就不獨心內的道德仁義,可以求得;就是身外的

   功名富貴,也可求到,所以叫做內外雙得。換句話說,為種福田而求仁求義、求福、求祿,是必

   有所得的。」

若不反躬內省,而徒向外馳求,則求之有道,而得之有命矣,內外雙失,故無益。

【解】﹝命裏有功名富貴,就是不求,也會得到。命裏沒有功名富貴,就算用盡方法,也求不到﹞所以

   一個人,若不能自己檢討省察,而只盲目地向外追求名利福壽;但得到得不到,還是聽天由命,

   自己毫無把握。這就合了孟子所說,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的兩句話了。須知縱然得到,究竟還是

   命裏本有的,並非自己求的效驗。所以可以求到的,纔去求。求不到的,就不必亂求。倘然你一

   定要求,那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貴,求不到;且因過份亂求,過份貪得,為求而不擇手段;那就把

   心裏本有的道德仁義,也失掉了,豈不是內外雙失麼?所以亂求是毫無益處的。

因問:孔公算汝終身若何?余以實告。雲谷曰:汝自揣應得科第否?應生子否?

【解】雲谷禪師,接著再問我道:「孔公算你的終身命如何?」我就把孔公算我,某年考怎樣,某年有

   官做,幾歲要死的話,詳詳細細地告訴他。雲谷禪師說:「你自己想想,你應該考得功名麼?該

   有兒子麼?」

余追省良久,曰:不應也。科第中人,類有福相,余福薄,又不能積功累行,以基厚福,兼不耐煩劇,不能容人;時或以才智蓋人,直心直行,輕言妄談。凡此皆薄福之相也,豈宜科第哉。

【解】我查察過去所為想了很久才說:「我不該得科第,也不該有兒子。因為科第中人,大多有福相。

   我相薄,所以福也薄。又不能積功德積善行,成立厚福的根基。並且我不能忍耐,擔當瑣碎繁重

   的事情。旁人有些不對的地方,也不能包容(情善躁急,度量淺狹)。有時,我還自尊自大,把

   才幹、智力、去蓋過旁人。心裏想怎樣就怎樣做,隨便亂講亂談。像這樣種種舉動,都是薄福的

   相,怎能考得科第呢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莊 璽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